咸阳印象:关中秦风的千年回响

2025 年 04 月 04 日
2292 字
12 分钟
AI 摘要
奋力赶来...

风土,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味道。

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不知为何就想到了陕西咸阳,紧接着,心底就冒出了一阵惊异。最先的念头竟不是上海、苏州这些让我更有好感的城市,上海有精致与现代,苏州是底蕴深厚的古今融合,可偏偏第一念头反倒是这座仅仅短住一周的小城。

顺着记忆回溯那段往事,才慢慢理解风土其实来自时间沉淀之下的民风,来自血脉传承的文化内核,需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才能传达出带有温度的触感。

最初的印象

落地咸阳时,并未感觉到什么特别,天空被阴霾笼罩、气候干冷,就像日常生活的那片土地一般,熟悉感扑面而来。只是未曾想到,钢筋水泥这种工业产物不过是表象,有性情的城市内核全都隐藏在标准之外,从不被世俗束缚。

走出机场,打车前往居所,便让我真切领略了秦人的豪情,激进的驾驶、一路仿若不限速的飞驰,很有生死时速的即视感。我这从河北而来的外乡人,只能一边笑着说:“秦人灭赵总要有些激情与不同的”,一边默默系好安全带,结果却被司机提醒:“不用系,马上到,我们这秦赵后人终究保留了各自古老的传承。

“民风彪悍”是我对这片土地最初的印象,也是我最高的敬意,能够推进历史进程的前人总要将“血性”的烙印留给民族后裔,是传承也是证明。

而这一点认知也在之后的每次出行、与当地人的接触中被不断强化,直到今天,我依然认为“彪悍”是对那方水土最贴切的称赞,也是对秦帝国最好的总结。

如若回顾历史中的“名将”,固然会列有白起、王翦、蒙恬这些秦将,但也少不了廉颇、李牧、孙膑这些同样出众的六国统帅。然而,若要提到“虎狼之师”,恐怕只有“秦军”可得此殊荣了,横扫六国、北击匈奴、南征百越,冰凉的肃杀之意依然震慑着千年后的世界。后世的汉唐虽勇武强盛,却少了这股血性的张力,也很好的印证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这句话。

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;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报怨。

课本里的名句很好的诠释了秦帝国在青铜时代的尾声,造就了内外皆惧的局面,仔细想来,这终究少不了这一隅之地养育出的坚韧与血性。

味蕾上的力道

民以食为天,咸阳小住,总不能少了秦地美食的味蕾体验,羊肉泡馍、肉夹馍、凉皮、热米皮、油泼面、臊子面…种类繁多,却并不陌生,这些陕西特色早已走出秦地,融入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。

现代化更像是消除距离的实践,非要说将地方的特色美食限制在一地之内,终究是不现实。只是,对于陕西的面食文化,有一味特点还是本地保存的更完整,那便是豪爽而直接的“辣”。这里的辣不像川湘的层次丰富,而是干脆而又厚重,像是一种生活方式,毫无拖泥带水的样子。

油泼面最重要的工序便是最后的一勺滚油,随着辣椒面的香味四散便完成了味觉的释放,很简单也很直接。一碗凉皮被端上桌,最先看到的便是上层散落的辣椒,拌开之后的香辣感跃上舌尖,再蔓延到整个口腔,热辣爽口、回味无穷。

秦地的辣就如同率直的关中人,性格火爆却也简单。

严寒中的刚毅

如果说三餐是生活,那夜晚的小吃包含的就是儿时的回忆了。

咸阳的夜晚依然保留着小吃的摊位,每到夜幕低垂,街边便是各种小吃售卖的场景,看着各色行人穿梭在各个商贩之间,总能想到久远的童年印象。从未想过会有一座城市可以包容下混乱的市井烟火气,也未曾想到会是如此的规模。据说得以保留,还是源于关中人的抗争……

夜生活的小吃、夜市虽然热情,但还是少了些新鲜感,不过咸阳的性情终究不会让你失望,独具特色的汇通面不偏不倚的补上了这最后的风味。

我还记着那个雨夹雪的午夜,只因一位很有兵马俑面容的英气阿姐,闲聊了几句当地的汇通面,便决定去感受一番。出门时,雨雪早已浸湿了地面,湿冷的风很轻易就吹透了全身,虽然萌生了些许退意,但是依然不忍就此放弃。差不多1点到了汇通路,一眼望去,却是是熙攘的街道与摊位,完全没有来路沿途的冷寂,一群操着本地口音的食客热火朝天的吃面喝酒酒,完全不受寒冷的影响,很是豪爽。自认严寒难耐,还是选择去街边的屋内领略汇通面的魅力,终是没有关中人的刚毅体魄。

如果换到夏季的夜晚,汇通面会更像是街边的烧烤或者宵夜,烤串、小菜、啤酒、热面都会变得普通而寻常,也就很难领略到这方土著的体魄。一边是瑟瑟寒风,一边是不怕严寒的关中人;一边是人群喧闹,一边是深夜寂寥。这方土地终究是将刚毅融入了后裔的血脉与性情中,一丝一毫的释放都足以让人拜服。

汇通面本身算不上有多特别,但在那么一个时间段、在那样的天气下、在那样一群人面前,这碗面就有了性格的味道,也成了独属于此地土著的精神呈现。

声音下的高亢

并非旅行的一周虽然繁忙,却也找了空闲做了短暂的游客,体验了关中味十足的“袁家村”,距离唐昭陵所在的九嵕山并不远。村内有南北两条街, 北街引入了手工作坊、美食、茶馆、酒吧等店铺,大概汇聚了关中多数的美食与小吃,商业化程度很深,但也因此会遇到人群拥攘,很难前行的情况,也算是一种福祸相依。

从早晨开始,现炸的酥脆麻花、本地的酸奶、烤串等小吃便充斥在走走停停之间。中午一碗羊血粉丝,再找了个茶馆闲坐,听上一段“秦腔”,很是惬意。

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,带着原始的暴力嘶吼感,和这座城市的性格如出一辙。“一声吼,天地抖”,完全从丹田里炸出的气势,犹如历经千年的风霜,直撞内心深处。秦腔没有江南小调婉转迂回,没有京剧沧桑的韵味,开腔便是豪放粗犷,直接而震撼。若是有人唱上一段地道的京剧,我未必会认为他是京爷;但有人唱出了秦腔的气势,那想必便是关中人无疑了。

所以很难将秦腔简单的归为戏剧表现形式,更觉着是一种文化,算作风土的另一种表达更为贴切,就像辣味是饮食的彪悍,夜市是生活的坚韧,秦腔则是性格的延续。

回响

吹过了秦地的寒风、尝过了美食的香辣、领略了深夜的刚毅、听到了秦腔的震撼,切身触碰了古老历史中的味道、文化以及精神,才真正的理解这一脉相传的风土,千年前的秦风始终保留在这片土地上,古老却鲜活。

沙滩上的咸湿晚风、文物中的厚重历史、都市里的焦虑车马、深夜下的浓郁情调,与千年传承的风骨相比,终究还是弱了几分。当别的城市都在诱人享受诸般热情之时,秦地却在肆意呈现着爆裂与果敢,在这群土著脉搏中鼓动的依然是千年前秦师的战歌,每一次脉动都在宣泄着壮烈、不屈以及血性,秦都咸阳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便在于这从未断绝的彪悍,鲜活而有力。

文章标题:咸阳印象:关中秦风的千年回响

文章作者:Cedar

文章链接:https://fylsen.com/posts/2025/04/xianyang-impressions-ancient-qin-echo[复制]

最后修改时间:


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,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复制和分发作品,也可以修改和创作,但是分发衍生作品时必须采用相同的许可协议。
本文遵循 CC BY-NC-SA 4.0 许可协议。